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丧一字已经闯入了青少年的生活,且随处可见。当然不止青少年这一群体,据我所知青少年是最“融入”这一块的,无知,并且盲目。
他们似乎觉得这样很酷。在社交软件刷着自己的存在感,转发那些披着网红吸粉文案的丧段,网名,壁纸和个性签名都标着“别丧,每天都有新打击”这类的话。叫着嚷着自己有多抑郁,生活对自己的不公。捧着手机一面,在现实生活又是另一面。
你发泄情绪也好,无病呻吟也罢;但让消极悲观的思想整日充斥我们的脑子--让价值观、世界观、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我们,全盘接收,这绝是对自身的一大弊端。弊端何在?小的说,不利于自身成长,大的看,即是不利于国家发展。
丧是导致自己悲观厌世的一大因素。
我曾听过一句话:悲观主义者的大门打开了就很难合上。我深有体会,感触颇深。它们便如同隐藏在身体里的瘤,从山上滚雪球般越积越大,最终在落地时全一炸裂开来,恶性细胞随之扩散全身,当你发现却已为时已晚--咬紧牙关,二目失措,抱紧双膝,缩紧身子,面色蜡黄,惶惶不可终日。
抛开悲观主义不说,光是贬低悲观的名言警句就已不少。你能保证自己在对这灰暗生活无希望的情况下奋发有为?若人人都是这样,未盛先衰,自身前途都如泥菩萨过河,更何况国家的未来?
他们说万物皆丧。
丧一字包罗万象,“抑郁患者”在其中占多数。“抑郁患者”大可分为两类:患病者,无病呻吟、矫揉造作者。
患病者与矫揉造作者交织混杂在一起,一定几率是造成以下局面:真正的患病者被恶意嘲讽诋毁,而矫揉造作者却被众人关怀备至。患病者病情加重,矫揉造作者得意忘形,愈发肆无忌惮,散播着对抑郁曲解的认识,为的就是获得关注感。来掩盖他们的空虚,幼稚,不过网络抑郁罢了。
装丧装病已经成了一种“潮流”,因为酷。
我本身绝不是什么乐观主义者,不反对悲观主义,但看到这种盲目就写了些自身对这种现象的看法,但并不如我所愿,依旧是些狗屁不通的文字。
我不针对任何人,对号入座者与本人无关。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