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云:百善孝为先。孝道自古流今从未断绝,一直绵延千古。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它是一个优良城市建设的精神支柱。孝布满神州大地,无处不在!
我国有孝的传统,父母赋予我们生命,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,教我们如何做人,这种缠绵的恩情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,因此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、尊敬,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。
如今,人们大力倡导孝文化,种种孝心公益广告出现在电视电脑上,“寻找最美孝心少年”、“年度最美孝子”等活动不断涌出。
说到孝文化,未免有些太广。按照我的思想,可以这样来拆分—将孝字拆开,即得到“老”与“子”,“老”代表老人,“子”代表子女。“老”字只有一半,并且是“子”字将“老”字的一半支起来。则可以这样来理解:年迈的老人为了子女奋斗一生,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拉扯大,如今子女们已经成家立业,而年老体衰的自己却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治理,因此子女们需要抚养老人,回报老人,帮老人承担起这个零散的家。完整的“子”字将残缺的“老”字撑起来,这就是“孝”。
“孝”即孝敬父母。孝敬,不能光说不做,否则就成了空话。做,不能敷衍了事、弄虚作假,要诚心诚意从小事做起。
孝敬父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。古人的孝敬方法更为完善,他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,即尊亲、弗辱、能养,其宗旨很简单,也就是不仅子女要做到物质上的赡养,还要让父母们在精神上感到满足。
我个人认为,“孝”是理解,是关心,最重要的是要多多回家,哪怕是在门口让父母望一眼,也是他们精神上最大的满足。在现代社会中,父母一般在物质上的需求都很满足,而缺少的则是精神上的关怀。我最近在《钱江晚报》上看到这样一段公益广告,让我内心有着极大的感触,其题目是《我们该回家了》,上面是这样写着:他曾陪伴你牙牙学语,认字识句,而今,陪他说话的是收音机,播放不停的声音填满了冷清的房间,填不满他的心,能陪他讲话的,能填满他的心的,是你,不是收音机。短短的几行文字,诉说着千千万万被忽视、被冷落老人的孤单与寂寞。因此,我向全世界的子女们大声呼吁:常回家看看!看看曾经省吃俭用、含辛茹苦将你拉扯大的父母,看看被你冷落多年的老人,看看被你遗忘了从小到大牵挂着你的陌生人!
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浮现了一个悲伤的画面:海枯石烂、沧海桑田,岁月在无时的冲蚀着她的身体,落日的残霞映在她的脸庞,生命似乎伴随着残阳一点一点的消失不见,在你眼中她的眼角上只不过增添了几丝剪不断的皱纹罢了,她望着远方初升的明月,眼帘上泛着几滴泪珠,她靠着苍老的槐树,她的脸简直就和那槐树干枯的树皮一模一样,她微微的踮起了脚尖,似乎在等待着什么,就这样她站在山坡上望着好久好久,可惜最终她什么都没等到,夜色深深,刺骨的寒风摧残着她瘦小的身躯,她就像一棵干柴,立在山坡的飞尘中,但她那流淌的强烈欲望并没有终止,第二天傍晚,她又一次满怀信心地来到那棵立在山坡上已多年的老槐树旁……就这样她每天都来,却每次都没等到,一晃就是多年,但她那欲望始终没有终止……直到她逝世时,她仍然没有等到,她临终前用尽全身的力气写了一封遗信,信中是这样说的:儿啊!在外事业是否成功?三餐是否吃饱?冬天是否穿得暖?晚上睡觉有没有踢被子?着凉了没有……
短短的一封遗书,尽管错字连篇,但是这是她最想对他说的话,也是她最关心的事情。
“她”是谁?她是一位年过80的老母。她等的是谁?她等的是她那格外“孝顺”的儿子。
那封信已陈旧多年,如今它略显得有些古铜色,就像是那老母亲的脸,它伴着月光撒落在她那流淌的坟前,荡漾了好久好久……
儿子确实很忙,但却忘记了还有一位远方牵挂你的老母。
孝未免有些太“难”!